石油原油消耗總量將大幅降低,有可能從6.5億噸降為2.5億噸以內
摘要:
A 增程式電動車節(jié)油效果達到通常能達到50%。LY混動車是短途純電,長途增程。其節(jié)油效果好于增程式電動車。
B LY混動車將有可能使得中國原油消耗量由6.5億噸降為2.5億噸以內。
在開始這個話題,我們先簡短閱讀一篇中國汽車報的新聞稿《楊裕生:發(fā)展增程式電動汽車,我主張了10年,很不容易!》(見文章末尾附文)。
文中現(xiàn)年88歲的老科學家楊裕生的對新能源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的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。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:采用成熟電池技術優(yōu)先發(fā)展增程式電動車。他呼吁了十年。然后增程式電動車仍無市場空間。這是為什么呢?
圖 1 并不成功的傳祺增程車
LY混動車在長途使用增程模式,也是屬于增程式電動車的范疇。數(shù)十年來有真知灼見的人,如楊院士。市場有產品,寶馬i3,傳祺GA5增程版等等。他們一直在努力著,增程式電動車卻日漸式微。LY混動車會有市場嗎?
汽車是消費品,消費者才能決定新能源汽車的發(fā)展方向。LY混動車能夠最好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。并且LY混動車更安全、沒有里程焦慮、沒有充電難題和購車用車成本更低。這樣LY混動車必然有市場。
圖 2 汽車技術消費者說了算
我們先看一下,為什么增程式電動車近幾十年仍未能發(fā)展起來?從消費者角度來看,增程式汽車購車貴,用車不省油,高速和增程模式下動力弱。
購車貴是因為車上有高容量電池組、還有一個小發(fā)動機、發(fā)電機。這兩個系統(tǒng)拉高了增程車成本。
用車不省油是因為小發(fā)動機效率比普通燃油車效率更低,還要背著大容量電池組的重量。在充電不方便的情況下,車主更偏向使用油,油耗不降反而比燃油車高。高速和增程模式下動力弱是因為增程發(fā)電功率低。
LY混動車不存在這樣的問題。
LY混動車的購車費用已經低于傳統(tǒng)燃油車,這十幾年來電池系統(tǒng)成本已經由數(shù)千元每度電容量,降低到1000元/度。量變階段已經完成,達成了質變。什么樣的質變,按實際百公里耗電13度計算。160公里的電池成本在2.1萬左右。2萬元的油電差價回收里程在4~8萬公里之間。如果每天跑100公里。那么一到兩年內就回收了電池成本。
電池的成本解決之后,通過租用增程系統(tǒng)。不需要購買增程系統(tǒng)的成本。普通車主的日常生活中。單次出行旅途超過160公里距離的情況不多,租用增程系統(tǒng)的燃油費用和租金會比傳統(tǒng)燃油車加油費用高一些。在有快速充電樁的情況下,20度電池,以80KW直流快充,15分鐘能能充80%。即便不使用增程系統(tǒng),可以滿足大部分出行需求。LY混動車此時是純電動車。
也就是說LY混動車,既可以省略了電池成本、也可以省去增程系統(tǒng)的成本。在這樣的情況下。LY混動車對消費者來說不再昂貴,而且已經比傳統(tǒng)燃油車便宜。
關于增程油耗偏高的問題,歸根結底是效率問題。小功率汽柴油發(fā)動機的效率比不上燃油車是因為燃油車經過了不斷提升,此外經過發(fā)電、充電、放電后汽柴油的有效做功效率更低了。但是這個效率仍會不斷提高。油耗問題只有通過提高效率解決。
動力不足的情況,LY混動車不存在。但存在一個更嚴重的問題。那就是電池電量耗盡,LY混動車只能停車用增程系統(tǒng)充電。不允許高速路上增程模式運行。這更能保證車主的安全。停車充電的情況在160KM純電續(xù)航,10KWe增程發(fā)電配置的情況下。如果百公里平均耗電13~20度。按平均速度100公里每小時,需要行駛666~200公里才停車充電。已經滿足大部分出行需求了。市區(qū)平均時速不到30公里每小時,高速平均時速也通常是80公里每小時。平均速度越低,小時耗電越低。需要停車充電的情況較少。
也就是說LY混動車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方面是成功,在汽車廠家技術實現(xiàn)更加是容易。增程式汽車的廠家需要研發(fā)增程系統(tǒng)、電動車電池、電控、電機這些技術。而LY混動車的增程系統(tǒng)不在汽車廠家范圍。只需要專注研發(fā)電動車就好了。增程系統(tǒng)則是交給專門做內燃機的廠家完成。
聊完LY混動車是比增程式電動車更有市場的前景的。我們再來聊聊LY混動車是如何節(jié)油的。
圖 3 各種車輛都能改成LY混動車
盡管增程式汽車燃油效率低,但其節(jié)油效果公認的會達到50%以上(具體節(jié)油效果看配置)。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最新活動更多
- 高級軟件工程師 廣東省/深圳市
- 自動化高級工程師 廣東省/深圳市
- 光器件研發(fā)工程師 福建省/福州市
- 銷售總監(jiān)(光器件) 北京市/海淀區(qū)
- 激光器高級銷售經理 上海市/虹口區(qū)
- 光器件物理工程師 北京市/海淀區(qū)
- 激光研發(fā)工程師 北京市/昌平區(qū)
- 技術專家 廣東省/江門市
- 封裝工程師 北京市/海淀區(qū)
- 結構工程師 廣東省/深圳市